咱中国的行政区划,那可是一部活历史!今儿个不聊别的,就说说内蒙古和辽宁这俩 “老邻居” 的区划故事 —— 上世纪 60 年代,内蒙古东部有 11 个县级单位,愣是划给辽宁管了十年;到了 70 年代末,又乖乖回了内蒙古。这一划一回之间,藏着不少门道,连两地的风俗、口音都跟着 “串了门”。今儿个咱就用天津人的唠嗑劲儿,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:从内蒙古的 “盟旗制度”,到昭乌达盟的 “十年辽宁籍”,再到现在两地剪不断的联系,保准您听了直喊 “好家伙,原来行政区划还能这么折腾,不过这俩地儿的关系是真铁!”
一、先搞懂内蒙古:“盟旗” 不是旗,地域跨度能从东北到西北
要聊区划变迁,得先说说内蒙古的 “特殊情况”。咱都知道内蒙古是咱国家五个自治区之一,34 个省级行政区里的 “大块头”,截至 2021 年,人口约 2400 万,跟甘肃、吉林差不多,GDP 有 2.05 万亿,经济不算差。可它的行政区划跟别的省不一样,人家有 “盟” 有 “旗”,不是咱常见的 “市”“县”。
展开剩余85%您可别误会,“盟” 不是插在地上的旗子,而是跟地级市差不多的级别,比如兴安盟、锡林郭勒盟;“旗” 呢,就相当于县、县级市,像阿鲁科尔沁旗、巴林左旗;还有 “苏木”,跟乡镇似的,“嘎查” 就是村庄。这制度是老早以前传下来的,带着点游牧民族的特色,听着就跟别的地方不一样。
更有意思的是内蒙古的地域跨度 —— 从东北的呼伦贝尔,一直能延伸到西北的阿拉善,横跨了大半个中国。这导致啥结果呢?东部的人跟东北人似的,说话带点东北口音,过日子的习惯也像,比如爱吃酸菜、炖菜,年轻人上学、打工都往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跑;西部的人呢,更靠近甘肃、陕西,出门爱去兰州、西安,连吃的都带点西北味儿,爱吃面、爱吃辣。您说逗不逗?同一个自治区,东边西边跟俩地界儿似的!
二、历史上的 “拉锯战”:中原与游牧争了几千年,赤峰曾是驻军重地
要说内蒙古和辽宁的渊源,那得往老早以前捋。古代的时候,内蒙古这地界儿,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 “拉锯场”—— 汉朝、唐朝、明朝强盛的时候,中原军队就往北打,在这儿设据点、驻军队;等中原王朝弱了,游牧民族就卷土重来,在这儿放牧、建政权。
就拿赤峰来说,明朝的时候就特重要,朝廷在这儿设了大宁卫、全宁卫、老哈河卫,都是驻军的地方,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基地,就是为了防备游牧民族南下。您想想,那会儿赤峰就跟中原王朝的 “北大门” 似的,战略位置多重要!
后来到了元朝,咱中国有了行省制度,可清朝管东北和内蒙古的时候,没完全用这一套,就设了几个 “镇守将军”,比如盛京将军(管现在的辽宁一带)、绥远将军(管现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)。这制度看着省事,其实控制力不强 —— 清朝前期国力强,还能镇得住;到了后期,鸦片战争、清法战争一打,国力弱了,西方列强开始盯着边疆,东北这地界儿也不安全了。
1908 年,清朝才着急了,把东北的三大将军辖地给废了,设了奉天省(就是现在的辽宁)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,可内蒙古还是没设省,依旧是 “松散管理”。这也为后来的区划变动,埋下了伏笔。
三、民国时期的 “特别区”:热河省管过赤峰,后来拆了划给河北辽宁
清朝没了之后,民国时期天下大乱,军阀混战,为了管好内蒙古,政府就设了 “特别区”,比如热河特别区、察哈尔特别区。这 “特别区” 不算省,但能管事儿,热河特别区就包括现在的承德、朝阳、赤峰、阜新这些地方,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的一块地儿都包进去了。
到了 1928 年,政府干脆把塞北这一块儿整了四个省,察哈尔省、绥远省、热河省都在里头,热河省的省会在承德,奉天省也改名叫辽宁省了。这时候赤峰(那会儿还叫昭乌达盟)就归热河省管,跟辽宁的朝阳、阜新成了 “同僚”,都在一个省里待着,风俗、口音也开始慢慢靠近。
1947 年,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,这可是咱国家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。新中国成立后,开始调整区划 —— 那会儿热河、察哈尔这些省,人口少、经济弱,战略作用也没以前大了,留着没必要。从 1952 年开始,察哈尔省、绥远省陆续被撤销,1949 年的时候,热河省的承德划给了河北,朝阳、阜新划给了辽宁,昭乌达盟呢,就归了内蒙古。这时候,内蒙古和辽宁的 “地界儿” 才算初步定下来。
四、60 年代的 “特殊调整”:11 个县划给辽宁,十年里成了 “辽宁人”
本来昭乌达盟归了内蒙古,区划也稳定了,可到了 60 年代中期,情况又变了。那会儿咱国家北部的防御压力增大,为了方便管理、集中力量搞防御,1969 年,中央决定把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,包括赤峰县级市、林西县、宁城县、赤峰县、阿鲁科尔沁旗等 11 个县级单位,全都划给辽宁省管。
这一划,就是十年!这十年里,昭乌达盟的人可算成了 “半个辽宁人”—— 行政上归辽宁管,交税、办事都得去沈阳;孩子们上学,教材用的是辽宁的;连广播、报纸都是辽宁的,听着辽宁的新闻,看着辽宁的节目。有个赤峰的老人回忆,那会儿他去赶集,人家问他是哪儿的,他都习惯说 “辽宁昭乌达盟的”,说完还得补一句 “以前是内蒙古的,现在归辽宁了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十年里,昭乌达盟跟辽宁的联系更紧密了 —— 赤峰人去沈阳、锦州打工、进货,比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方便多了;辽宁的商品、技术也往赤峰运,赤峰的牛羊肉、粮食也往辽宁卖,两地的经济、文化都 “串了门”。有的赤峰人还跟辽宁人结了婚,亲家之间走亲戚,连方言都不用改,赤峰话跟辽宁西部的口音本来就像,聊起天来一点不费劲。
五、70 年代末 “回家”:11 个县回内蒙古,赤峰成了地级市
到了 70 年代末,咱国家的防御形势缓解了,行政区划也该调整回来了。1979 年,中央决定把昭乌达盟的 11 个县级单位,重新划回内蒙古。这消息一出来,赤峰人心里挺复杂 —— 有的觉得 “终于回娘家了”,有的跟辽宁的亲戚、朋友处出了感情,还挺舍不得。
不过 “回家” 之后,赤峰的发展也快了。1983 年,昭乌达盟被撤销,改成了赤峰地级市,成了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城市。现在的赤峰,下辖 3 个区、2 个县、7 个旗,人口 400 多万,是内蒙古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之一,经济也发展得不错,旅游业、农牧业都挺有名,比如阿斯哈图石林、达里诺尔湖,都是有名的旅游景点,每年都有不少辽宁人来玩。
六、两地 “剪不断”:口音像、风俗近,年轻人往沈阳跑
虽说昭乌达盟只在辽宁待了十年,可这十年加上之前的历史渊源,让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的联系,早就 “剪不断理还乱” 了。先说说口音 —— 赤峰话跟辽宁的朝阳话、阜新话,简直像 “亲兄弟”,都带着点东北味儿,又掺着点内蒙古的特色,外人根本听不出来区别。有回我在沈阳遇到个赤峰人,聊了半天,我还以为他是朝阳的,结果他说 “我是赤峰的,跟你们这儿说话差不多!”
再说说风俗 —— 赤峰人爱吃的锅包肉、地三鲜,跟辽宁人爱吃的没两样;过年的时候,赤峰人也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吃饺子,跟辽宁的习俗一模一样;连扭秧歌、唱二人转,赤峰人也会,有的赤峰村里办庙会,还会请辽宁的二人转演员来表演,台下看得津津有味。
最明显的是年轻人的选择 —— 赤峰离呼和浩特太远了,坐火车得十几个小时,可到沈阳也就几个小时。所以赤峰的年轻人,不管是上学还是打工,都爱往沈阳跑。有个赤峰的大学生说,他在沈阳上大学,毕业之后就留在沈阳工作了,“沈阳机会多,离老家也近,周末想回家,坐高铁俩小时就到了,比去呼和浩特方便多了!”
不光是赤峰,内蒙古东部的通辽、呼伦贝尔,跟东北的联系也挺紧密。通辽人去长春、哈尔滨方便,呼伦贝尔人跟黑龙江人处得跟一家人似的,连吃的、玩的都差不多。您说逗不逗?内蒙古这么大,东部却跟东北 “亲如一家”,这都是历史和地理闹的,也算是咱中国行政区划里的一段趣事儿。
七、结语:区划变来变去,情谊没变
唠到这儿,咱也该明白了:内蒙古和辽宁的区划变迁,一会儿划过去,一会儿划回来,看似折腾,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、更好地管理。昭乌达盟的十年 “辽宁籍”,虽然时间不长,却让两地的联系更紧密了 —— 口音像了,风俗近了,经济也串了门,老百姓之间的情谊也深了。
现在的内蒙古和辽宁,依旧是 “老邻居”“好伙伴”—— 辽宁的工业产品往内蒙古运,内蒙古的牛羊肉、煤炭往辽宁送,两地还一起搞旅游,比如 “东北 + 内蒙古东部” 的旅游线路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老百姓之间更是互相走动,走亲戚、做生意,跟一家人似的。
其实咱中国的行政区划,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都是跟着时代发展、跟着实际需求调整的。不管是内蒙古的 11 个县划给辽宁,还是后来又划回去,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,让地方发展得更好。而那些因为区划变动留下的 “小插曲”,比如两地相似的口音、相近的风俗,反而成了最珍贵的 “情谊见证”。
最后咱也想说一句:区划可以变,地界儿可以分,但老百姓之间的情谊,是变不了的。内蒙古和辽宁这俩 “老邻居”,不管以后区划怎么调整,估计还得像现在这样,互相帮忙、互相照应,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就像咱天津人常说的:“远亲不如近邻,邻居处好了,比亲戚还亲!”
发布于:江西省股票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