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悼会怎么也成了人心的试金石——这是我第一眼看到八宝山兰亭那组画面时的直观感受。本该是庄重肃穆的告别场,却被一阵阵手机快门声、合影请求和热议推得有些躁动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舞台中央不是扮演如来佛祖的朱龙广,而是被他压在五行山下的那位孙悟空——也就是六小龄童。观众与网友的讨论很快从祭奠本身,转到迟重瑞(剧中唐僧)为何缺席、演员与家属合影是否“消费遗体”、追悼会是否被商业化等争论点上,成为舆论的主战场。
1、现场一幕,既暖心又刺眼
现场回放充满象征意味:兰厅里人头攒动,很多人拿着手机围着六小龄童要合影、要签名。粉丝看到“孙悟空”出现会激动,这很正常;只是在手机文化里,常常分不清场合与分寸。换位想想,你若是因旧友情义赶来吊唁的演员,遇到镜头与请求蜂拥而上,心情很难不复杂。不是所有冲动都该被苛责,但也不能完全纵容——公共场合的私人情感和公共属性,本就常被撕扯。
2、迟重瑞缺席,不应一刀切地道德化
六小龄童公开回应称并非不敬,而是对方因身体不适在医院治疗,无法亲自到场。这种解释在情理之中,但社交媒体上也有“不买账”的声音,甚至上升为品格评判。这里需要冷静:病痛是私事,是否出席追悼会不能简单地算成道德账单。与此同时,公众对“形象”和“承诺”的期待,反映了观众对角色的深厚情感投资——迟重瑞饰唐僧,那个可靠可信赖的形象早已刻在很多人心里,所以大家更容易把演员和角色混为一谈。
3、合影争议,其实是两种情绪的碰撞
有网友拍到演员与朱龙广家属合影,批评这是“消费死者”;也有人反驳称合影是怀念与尊重,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告别姿态。两种解读都折射出社交媒体下的认知分裂:一面是对逝者庄重的期待,另一面是对公众人物行为的高敏感。要说谁绝对对谁绝对错,恐怕没有白名单;可以要求的是分寸和尊重。给病痛留出私域,给悲伤保留仪式感,这些不是老生常谈,而是对人的最基本体面。
4、关于朱龙广:里子胜于面子
朱龙广并非豪华光环下的影星,而是一位在平凡里坚持敬业的老艺术家:演过《地道战》的高传宝,也因中年出演《西游记》中的如来佛祖被观众记住。他与夫人吴惠芳携手走过57年,生活朴素,拍戏宁可坐公交也不愿给剧组添麻烦。这样的劳作与坚守,本应是怀念的主旋律。可惜去世后,部分苛评、质疑乃至段子化的解读,把本该私人和尊重的哀悼推上了显微镜台,让人感到刺眼。
5、我们该如何告别?
这场追悼会暴露出的,不只是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如何扩散到公共空间的事实,更有公众对演艺圈人情的期待与失望。深一层看,是信息高速流转时代里,如何保护丧礼这种仪式性场域不被噪声吞没。丧礼不是表演,也不是舞台,但总有人把每一次公众露面当成曝光机会。这既消解了个体情感,也可能把逝者的价值简化为话题素材。
给逝者、给家属、给同行、也给自己:尊重和节制很重要。别把每一次告别都搞成一场社交媒体的“演出”;同时也别因为一时的曝光或缺席,就把人的一生简单判定。朱龙广用朴素和敬业走进了观众的心里,这种“里子”的价值,远比一时的舆论喧嚣持久得多。
想听听你的看法:追悼会上出现的合影热和缺席争议,到底是粉丝文化失范,还是我们把明星角色和现实自我期待混淆了?欢迎在下方留言,聊聊什么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别。愿朱龙广先生一路走好,也愿公共场域多些温度与分寸。
#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