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说好的“中国伙伴”,专机还飘天上,印度就当众嚼了自己的承诺,这打脸速度比高铁还猛。
三天前,王毅外长还在新德里泡茶,把议程搓出十项成果、十点共识,还拿到莫迪当面一句“中国是伙伴”。很多媒体指着这句说温度回暖,朋友圈甚至有人烧脑图把中印边界的雪山P成向日葵。结果48小时不到,印度外交部甩出一句“苏杰生的话被误引”,转头说跟台湾的经贸文化联系照旧。短短七秒钟,刚刚提温的水汽秒变冰渣。
有人不懂这浓缩的为啥让人炸毛。印度把“一个中国原则”直接收回去了,这不是普通的客套,而是一句写进外交文件的政治承诺。等于两家刚递了和亲茶,一回头新郎把戒指拿去隔壁直播间换火箭打赏了,你说新娘这边火不火?
毛宁一句“意外”听似淡定,事实上把印度的小纸条撕得挺响。外交记录双方都签了确认章,想说翻译翻错,没戏。你能想象联合国开会文件说错词然后甩锅给口译耳机吗?这种台阶,全世界都看不懂。
印度的脑回路其实不复杂:跟北京握手,是为了稳住青藏高原冷飕飕的空气,少烧军费和帐篷;跟华盛顿抛媚眼,是想保住美国那边的市场与武器折扣。棉花就是把勾搭实实在在包成礼包。印度财政部一声令下,暂停11%的进口棉关税到九月底,谁最开心?美国农场主。替补上场的是美国二号棉花卖家。印度给大哥递上的是一把免过路费的金钥匙,路径清晰不含糊。
外交部声称“战略自主”,翻译成人话:骑墙。以前小墙细砖,别人懒得管;如今墙顶加了带刺铁丝网,还在中美两头挂巨幅广告牌,谁都担心掉下块砖头砸自己脚面子。台湾问题就是这些铁丝网里最锋利的尖刺,闹一下,两边就渗血。
印度算盘打得响,可中美哪天真要正面撞车,它的“好伙伴”不会被当成夹心饼干吗?墙头草的尴尬就在这里:风一吹就倒,倒哪边全看刮台风的人心情。
俄罗斯这波也赏了印度一盆冷水。乌克兰打起之后,印度看俄油打折,猛薅羊毛。后来美国人脸色一拉,印度缩了缩手。8月下旬船票又开闸,外长亲自飞莫斯科想补票,结果俄方折扣明显比之前抠搜得多,反把大份廉价原油匀给了中国。“靠谱”俩字在外交圈就像国酒年份标签,一旦打糊,没人敢原价下单。
北京的心态肉眼可见:行,你玩花活,我去串门。王毅离开印度,直奔阿富汗、巴基斯坦,三方外长围桌开聊安全、反恐、电线怎么牵。局外人一眼都能读出来:南亚朋友圈的门不止印度把守,走路不送。再过几周,中阿巴若真把铁路电力谈拢,印度再想抬价收过路费就得多跑几趟计算器。
普通读者会问:两边真玩崩了吗?也不至于。走廊还在,电话线没剪,贸易量还在千亿美元量级徘徊,只是刚刚点火的互信又被印度自己浇了冰水,当下这壶茶凉得丧气。想想家家都有的邻居:你知道他屋里吵架砸碗,但不会堵自己门,只不过把好消息小心打包藏好,先跟厚道人打牌。
印度总理若真希望再坐到同一张桌前,得想清楚:得先说死台湾这事,一个字都别抖;接着把边境巡逻的喇叭关小声点,别半夜三更搞巡逻惊吓套餐;最后把这两年扯来扯去的签证卡脖子慢慢松开,旅客商务才能喘口气。要不小项目永远卡在PPT 第一页,连螺丝都拧不动。
眼下中印就像电梯门快关的一瞬:北京把手指在按钮上留了几秒,印度要是再犹豫,门就真合上了。这背后是十四亿人的大市场,也是喜马拉雅山几千公里的共同天际线,谁也不想真把窗帘全拉死。问题是,信任这玩意像微波炉热面包,三秒没盯住就焦糊。
那接下来印度怎么选?是捞一波短期流量,还是攒一次长命信誉?跺脚、挥旗、骂媒体固然简单,但下一次再想找中国借钱借路借港口,就会发现耳朵里的风声变了味道。生意圈不讲气节讲契约,一旦标签贴上“可能随时赖账”,没人肯押大件筹码陪你赌明天。
24小时内如果印度自己不出来把话说圆,北京的动作大概率稳一步、横一刀:继续加固中巴阿小三角,拉拢海湾、东南亚友邻推送新能源小单,同时冷冻原定的大宗采购,让印度外贸经理感受“定金已退,库存自理”的透心凉。
说到这,不吐不快:印度此次操作像极了一场拔丝地瓜的翻车现场——外表金黄,一口下去芯子夹生,糖浆甩得到处都是,黏得自己跑不掉。
台海不是横店片场,容不下反复NG的戏精。印度的下一次闪亮登场,到底想背哪段台词?
股票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